对玉的喜爱,非今日始。特别是对玉做的首饰早就情有独钟。
玉是美的化身,玉的美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是由内向外慢慢透射的蕴藏深厚、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的美,丽质天成,内蕴悠远,凝山川之精英,集人文之精美。
玉具三美:材质美、造型美、雕琢美。柔洁亮丽,晶莹剔透。多代表玉树临风的男儿英姿,丰姿绰约的淑女美貌。
玉具五德。仁义智勇洁!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举玉之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折不挠,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就是说,玉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理念。其外表温和柔软,本质却坚刚无限。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先哲们的作用下,玉又被赋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征,成为品藻人物的道德标准。贵族士卿受“观物比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宣扬“君子如玉”,“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观念,把玉的色泽、质地、形状等比附为人的德、仁、智、勇、义等品德,于是玉具五德(许慎)、九德(管子云)、十一德(孔子云)等学说应运而生,乃至“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佩饰成了显示贵族身份的标记,玉玺成了国家和王权的象征,甚至一块美玉竟要用15座城池去换取。先秦典籍中对玉的使用有严格的制度,《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月。……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居则设佩,朝则结佩……凡带必佩玉,……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诗经·国风》之《卫风·木瓜》亦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这里的琼琚、琼瑶、琼玖,均为佩玉。《秦风·终南》:“君子至此,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等等,说明士庶用玉之普遍,也说明先秦时期的玉,不仅寓意人的道德品行,表述一种精神境界,而且是从君王到士庶赏赐和结交友好的贵重礼品。特别是这一期的知识阶层,还将自己对理想道德最高境界的追求,比附于玉之精美坚洁;将高尚人格的砥励磨练,寓之于美玉的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规范道德、约束行为的标志。由此可见以玉比五德的观念对玉审美的影响。
中国人佩玉、独爱于玉,对玉制的首饰造诣颇深。白玉往往制成镯,飘逸灵动,翡翠往往做成佩饰,深邃内敛,玉让人着迷,更因为它可通神,否则为何上古祭天时皆用玉器?玉有人工雕琢的最小痕迹,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反朴归真,这不正是追求韵调的女子苦苦寻找的精神家园么?
拥有一双白玉手镯。那洁白的玉手镯衬在鲜红的绒布上,越发的温润晶莹,光鲜澄澈,令人心动。对着阳光照看,天地间就莹莹的凝聚在我指间,我怔怔地想,这是一种怎样的石头呢,竟可以用来寄托人间的温馨和美好!手腕戴一只玉镯,仿佛便多了些什么,至少在空闲时,可以细细地把玩。转动着玉镯,充内行地察看它莹莹的洁,洁洁的白,还有缜密的纹理,看着,便生起许多从来没有过的感受,仿佛那玉是我凡身得道后那轮挥之不匿的虹影。那嫩白的底子上飘散着的一丝浅绺,仿佛要溶于白色,却又不绝于缕地散开,始终缠绵而不可断绝,那样子好像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神女,朝你轻轻一笑,余韵还漾在嘴角,叫你的神魂也随她的笑缠绕在她身边,意乱情迷。会不会呢?人最是会自作多情的,自以为天下万物,有情有义的唯人而已,有一说“人非木石, 孰能无情” ,难道木石就无情了吗?《红楼梦》中宝玉降生时口含美玉,“宝玉”也只是一个躯壳,有情有爱的灵魂才是这块玉。那么,现在环在我腕上不愿脱落的玉镯,又会不会是前生爱我的那人?而我只是那株曾仰承他甘泉的绛珠仙草?只因错了缘分,今生他是石我是人,谁能证明他不是每天在我手腕上悄悄说着一种前世的语言?谁又能证明他就不比我蕴藏有更丰富的内涵?
听人说,真的玉石是通人性的。若长年累月与人肌肤相亲,气息相濡,便会变得更加细润温婉,富有生气灵性。
有玉在身,可以镇定身心,宁静神志,更可以避邪挡灾,特别灵验的是那些经过陪葬的玉,居然会在翠中生出血脉来,那突突然的血脉,就是死者精血灵性的凝聚所在,老人们这样说时总是言之凿凿,而我听了每每心惊:如此,人不能复活再生,亦可因有玉而进入另一种形式的永存了?那不是涅槃了吗?
所以,常常留意每一种玉,钟爱每一种玉,相信每一块玉上都负载有我们无法破译的但可以感知的故事。玉是无价无等级的,每一块顽石从远古向美玉走来时,它们所经历的劫难同样是深刻的。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行家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高手匠人在识别玉胚时有一道特殊的工序,叫做开天眼——仅凭一道小口辨别玉质。他们的神思追逐着玉的纹理,一个纷繁的新世界就展现在他们的眼前。在外表来看,玉的颜色只是绿与白的交织,不是太单调了么?但当你和那些玉匠一样把自己的神思完全托付给玉石时,当你的心和它交融于一体时,你会发现里面赤橙黄绿青蓝紫,纷繁耀目,你可以在其中找到整个世界。就象平静悠闲的生活中其实蕴涵着精彩斑斓、无味杂沉的人生滋味一样,它把最深的意韵藏在心底,让人回味悠长,却不招摇于外,这样的魅力,怪不得有卞和这样的玉匠会不惜自己的身体,拼着一死也要呈上和氏璧了,因为玉正是玉匠的知己,士怎能不为知己而死?可惜美玉太美,竟不肯久留于尘世,当秦始皇过洞庭时,一阵狂风把已被雕成传国玉玺的和氏璧吹落湖中,从此绝迹人间。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我们如今是石?是玉?或许,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石到玉的艰难旅程吧?
对玉的情思,难以割舍,这种相互依恋的感情,是其它珠宝所不可比拟的——有玉在心。
于是,夜深人静时,独坐窗下,见玉如见昔日温馨,旧年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