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乃“百草之首,万木之花”。我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源远流长。
1 茶文化之定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一词作如下释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也用于考古学上对同一历史时期遗迹、遗物的总合。文化又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知识的掌握程度。
至于茶文化,以往辞书似未下过专门定义,学者一般都从“茶”加“文化”来阐述。徐永成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有一个体系,包含茶史学、茶文化社会学、饮茶民俗学、茶的美学、茶文化交流学、茶文化功能学⋯。邬梦兆认为,广义茶文化是指几千年来人们在茶事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茶文化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具有中华文化的丰富内蕴,体现了民族精神以及东方哲理。还有学者指出,广义上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以茶为基原的可继承、延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优秀创造物【3】。狭义上的茶文化则是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王玲教授则强调:“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不是简单地把茶叶学加上茶叶考古和茶的发展史;主要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以上诸说虽说法有一定的差异,但用词构句都没有离开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构建社会最本质的因素。同时也都明确将茶作为茶文化的物的载体。为了能够统一(首先是在茶界)对茶文化的认识,经过《中国茶叶大辞典·艺文部》编著者的研究、分析和综合,给“茶文化”正式下了定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属‘中介文化’。茶文化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次……”这是首次载入辞书的定义,是具有权威性的释义。
2 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及其原因
茶发展成世界性饮料经历了四个过程:秦灭蜀的公元前316年以前的时期,茶是蜀地的地方性消费品;魏晋南北朝时期,茶立足于长江领域而向北方普及;唐宋元明时期,茶开始向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亚传播;清朝时期,茶开始传播于全世界[6]。我国是茶的原产地,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便发现了茶的用途;茶发乎神农氏,一天“中七十二毒”后得“茶”而解之[7]。魏晋南北朝时期,则茶从药用转向日常饮用。在中唐时期,茶文化在学术上得到了升华,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茶经》。陆羽花费了28年时间著成了该书。它的问世被认为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诞生。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茶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了茶文化。
2.1 茶叶的药用价值和解渴作用是茶文化产生的基础
茶叶的基本药用价值为中华茶文化产生、发展莫定了基础。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几万年的漫长历史,但茶被人们认识仅只几千年。在最初的原始社会,神农氏首次发现茶叶,将其作为解毒疗疾的药方,于是茶叶逐渐扎根于寻常百姓家,成为寻常百姓的必需品。在那些年代,人们缺少医药、缺少饮品,面对着大自然给予的赏赐——茶叶,好好利用它是人们毫不犹豫的选择。因此,围绕着这个作用,经过沧海桑田的变迁,以食用茶叶来进行医疗、保健仍是不变的话题,故茶叶的基本功用是茶文化逐步产生发展的基础[2]。
2.2 两晋南北朝时期奢摩之风是茶文化产生的动力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的奢侈之风盛行,为茶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发展的动力。有史实显示:有的贵族浪费原料,把蜡当柴烧;更有如石崇者,将厕所围上锦帐,侍女列对侍奉,且上一次厕所换一次衣服,此种作风不能不让人咬齿作痛。
在这种情况下, 当时的有觉悟的文化人开始提倡“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以减少酒后胡作非为之现象,倡导饮茶来净化侈糜之风,对抗奢侈之行为,这是茶文化切实发展的历史足迹[9]。“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能香我不需花”,也正反映出茶有廉德、俭朴之特质。
2.3 佛家修炼中的生理需要是茶文化形成发展的动因
佛家在修行的过程中需要克制各种欲望,而茶叶能满足其生理需要,茶文化的逐步形成发展因此拉开帷幕。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祷、求子等一些鼓动民心活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时期政权交替频繁,佛教盛行,统治者把佛教作为统治百姓的工具,因而禅宗大起[10] 。自释迦以来,佛教重要修行之一就是坐禅,要求90天为期,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不食荤。于是既有提神醒脑、驱除疲劳困倦,又有清心修性的茶,便成了禅僧必不可少的饮料。禅僧坐禅时,每焚完一支香就要饮茶。一天多的喝到四五十碗,饮茶有助于参禅和面壁省悟,并为越来越多的僧人所亲身体验和感受[10]。为达到“茶禅一味”的悟境,普通的饮茶便被提升到了精神境界,“茶禅一味”由此而产生。茶与禅有相通之处,即均注重主体的感受,非深味之而不可。
2.4 茶特殊的本性是茶文化兴起发展的源泉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外界影响及环境需要确实是茶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根源,茶文化之所以延续几千年并不断地被传播至世界各地进而全球化,其根本原因是茶的自身因素:一是在我国神州大地,作为一种经济作物的茶是农民增收的一种民生产业。二是茶最初的作用是药和膳,所以能一直延续至今;人们意识到饮茶不单纯是解渴,而且可以起保健作用。三是茶为人们进入“悟”境(精神升华)的一种重要寄托物,可以使幻想世界与物质世界很好的交融,进而产生相关影响,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3 中华茶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文化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华茶文化也相应含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指我国茶史、茶事活动(茶艺活动、宣传活动、交流活动)、茶叶生产与加工活动、茶叶经济活动(茶叶流通、茶叶消费经营)、茶叶相关信息活动(教育、培训) 等。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既具有一般文化的特点,即阶级性、民族性和历史连续性,也有其独特性。茶文化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统一、功利性与娱乐性统一、高雅性与通俗性统一的性质 ,还具有地域性、差异性、共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1 地域性
地域不同,茶文化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即茶文化内容有其地方特色和风俗。老北京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颇丰富,包括茶庄、茶馆、茶座、茶食等方面。茶座是一种在露天搭棚卖茶的场所,近代北京茶座十分流行,比较集中的地方有中央公园(中山公园)、北海等处ll 。泰山茶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在唐朝开元年间,原本属于南方人“专利”的饮茶风俗通过法事活动传到了江北大地。有记载:“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江南的茶文化主要指闽、浙、蜀、粤等地的涉茶文化。闽地,北有武夷北苑贡茶,南有安溪铁观音;浙有龙井,皆产历史名茶之地。而粤地是对外茶叶贸易的最早口岸,早在1640年荷兰商人就将我国茶叶由广州运销欧洲,我国茶叶逐渐成为了世界性商品 。俗话讲:“天下茶楼数中国,中国茶楼数四川,四川茶楼数成都。”这就是茶文化的地域特色。
3. 2 差异性
由于地域不同,茶叶的饮用种类及饮用方式有较明显的差别。闽南人及部分粤人大约从宋代就开始饮工夫茶。饮工夫茶讲究茶、水和茶具。冲罐(即茶壶)小巧而精致,一般以江苏宜兴紫砂泥制作。北方流行茉莉花茶以及绿茶,尤喜茉莉花之清香,通常将茉莉花茶放人大茶壶用热水泡。在我国边疆地区,黑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料。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饮茶方式及饮用茶类的差异是由当地气候所决定的,毕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3 共同性
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掺和着儒、佛、道的精神,体现了一定的人生价值观,因此,茶文化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又具有其共性—— 茶文化的内涵。鲁鸣泉明确提出了体现共性的四个方面,即重德、尚和、崇俭、贵真。重德,是摆正人我关系的准则;尚和,是协调人群关系的宗旨;崇俭,是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贵真,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要求。(试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有这些人文精神的支撑,茶文化才得以广泛地传播。从历史发展过程看,《茶经》使茶文化由朦胧到清晰;茶艺则是茶文化之外形,用来表达其真意;茶道是茶文化之神韵,通过一系列的茶叶相关活动得茶之精神;茶馆为茶文化之舞台,茶馆可以说是浓缩的小社会,是男女咸集、老少皆宜的好去处.忙也好,闲也好,都是适宜之场所[16]。
3.4 开放性
此外,茶文化还具有开放的一面,一是表现在可以向海外传播;二是可以和其他的文化相互交融交流;三是由于时间的差异,不同时代的人的思想无不受环境的影响,茶文化内容也在变化与创新中不断积累。现代中国人丢弃了一些传统的诸如以茶省己、陶冶性情等精髓内容。这些对现代人来说,是那么的陌生!现今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展和深化茶文化内涵,如何从中得道;在被装扮的缤彩纷呈的生活里,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把茶作为日常工具,促进对人生道路的“悟”的提高。在现代生活中,不论层次高低,竞争生存的气氛越来越浓,思想包袱越来越重,寻寻觅觅所花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人生道路上枉费的时间确实不少。我们可以通过茶饮这一媒介,不断地涤荡心中的晦气与愁思,腾出思维空间来积极思考和提高生活质量。“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酒香醉知己,茶醇思故人”,正是茶能助思维的写照。